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进一步推动学院数字化发展,11月5日上午,“数智化课程助力育人创新”的学术讲座在西区儒学堂开讲。会议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王金凤研究生导师作为主讲嘉宾。报告会由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张大斌主持。
张大斌院长主持讲座
王金凤经验分享
王金凤围绕 “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政策导向”“数智化重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高校数智化转型的典型案例”“推进学校数智化转型的策略思考” 这四个维度展开深入阐述。王金凤先是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战略行动。在她看来,数字化与智能化已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优化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宛如一台强大的引擎,为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王金凤以教育部部署的基础学科系列 “101 计划” 作为剖析的切入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深刻揭示了数智化重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前景方向。她通过对相关实践的研究指出,以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驱动核心,对学科体系实施动态调整,促使其从被动接受的旧模式向主动适应的新模式转变,从缓慢发展的态势迈向持续更新的状态,这极有可能是未来学科变革与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此外,王金凤以她所在建的国家级一流课程《操作系统》为例,详细分析了在 “专业联融”“课程联动”“实践联行”“运行联智”“资源联建”“教学联研” 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阐述了经验带来的深刻启示。她强调,学校应积极顺应数智化的汹涌浪潮,主动识别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加速推进数智化赋予学科专业课程创新发展的进程。要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全力构建数智化教育教学的全新生态,从而为学科专业课程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讲座现场1
现场2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参会教师们积极提问,就自身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与王进行交流。他们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数智化育人如何真正落地使用以及在学生评价中的具体应用这两个关键方面。对于数智化育人的落地使用,教师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比如,如何确保数智化工具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避免出现 “水土不服” 的现象?在面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学生群体时,数智化育人资源应如何进行差异化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是应该以统一的标准推广数智化育人模式,还是根据各个班级、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些问题反映出教师们对于数智化育人落地实施细节的深入思考。
而在数智化育人于学生评价中的应用方面,教师们的讨论也十分精彩。他们关心如何利用数智化手段更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例如,数智化评价体系如何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保证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同时又能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来完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和数智化评价指标应如何有机融合,以形成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教育评价的理论层面,更与实际教学中的评价操作息息相关,彰显了教师们对于教育数智化转型中评价环节的高度重视。
现场互动1
现场互动2
张大斌院长充分肯定了本次报告,他指出整场报告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既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有助于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为持续推进教育数智化注入“新动能”。针对学院数智化建设,张大斌院长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持续深化认识。在数智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颠覆性、迭代性的鲜明特征,要及时根据新变化,拥抱新观念,着力解决“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的问题。二是增强战略眼光。要以未来为导向,学习先进高校的经验做法,做好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更要强化危机意识,化危机为机遇,切实落实到有效行动上,防止出现“两张皮”现象。三是树立融合思维。积极推进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紧扣需求,主动出击,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通道,最终形成开放大学的特色和亮点。(图文/大数据与计算机学院肖冬冬、龙子钦、陈春柳)